成语的故事

时间:2025-02-01 18:14:53
关于成语的故事15篇

关于成语的故事15篇

关于成语的故事1

战国时代,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,楚宣王曾经问了当时北方各国,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,而感到奇怪。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,这究竟是为什么。当时,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,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:

“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,因为肚子饿了,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。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,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。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,于是,便一跃身扑过去,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。可是当它张开嘴巴,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,狡猾的狐狸突然说话了:‘哼!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,便敢将我吞食掉;你要知道,天帝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,无论谁吃了我,都将遭到天帝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。’老虎听了狐狸的话,半信半疑,可是,当它斜过头去,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,心里不觉一惊。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,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。虽然如此,他心中仍然在想:我因为是百兽之王,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。而他,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!

这时,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,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,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,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:‘怎么,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?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,走在我后面,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,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,抱头鼠窜。’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,便照着去做了。于是,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,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。

他们走没多久,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,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,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,不禁大惊失色,狂奔四散。这时,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。老虎目睹这种情形,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,但他并不知道野兽怕的是自己,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!狡狐之计是得逞了,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,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,自己还不自知呢!因此,北方人民 之所以畏惧昭奚恤,完全是因为 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,那也就是说,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!”从上面这个故事,我们可以知道,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,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,都可以用“狐假虎威”来形容。

关于成语的故事2

楚国有一庙宇的主人,送给看守庙宇的儿个人一壶酒。这几个人相互商量之后,说:“如果我们几个人都喝这壶酒,就不够喝,如果让一个人喝,那又让谁喝呢?现在我们每人都在地上画一条蛇,看谁先画完,谁就喝这一壶酒。”

于是,几个人就在地上画起蛇来。其中有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,伸手抓起酒壶。但是,他看见其余几个人还没有把蛇画完,就左手拿着酒壶,右手又在地上作画,并且洋洋得意地说:“我还可以替蛇画出脚来!画蛇添足的故事”

可是,当他还没有把蛇脚画完的时候,另外一个人已经把蛇画完了。那人立刻从他手里夺过酒壶,不客气地说:“蛇原本没有脚,你怎么能够替它添脚呢?”夺过酒壶的人十一分高兴地喝着酒。替蛇添脚的人只有后悔地看着他吞日水。

后来人们就用“画蛇添足”来比喻做事节外生枝,不但无益,反而坏事。

关于成语的故事3

南朝宋国有谢灵运,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。他的诗,大都描写会(kuài)稽、永嘉、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,善于刻画自然景物,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。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,尤其注意形式美,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。诗篇一传出来,人们就竞相抄录,流传很广。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,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,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“二宝”,常常要他边侍宴,边写诗作文。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,更加狂妄自大。有一次,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:“魏晋以来,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(一种容量单位,一石等于十斗),其中曹子建(即曹植)独占八斗,我得一斗,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。”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,他除了佩服曹植以外,其他人的才华都不在他眼里,自我评价非常高。

“才高八斗”又作“八斗之才”

关于成语的故事4

凿壁偷光,成语、典故。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,最终成为大学问家。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。

凿壁偷光的故事

西汉时候,有个农民的孩子,叫匡衡。他小时候很想读书,可是因为家里穷,没钱上学。后来,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,才有了看书的能力。

匡衡买不起书,只好借书来读。那个时候,书是非常贵重的,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。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,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,不要工钱,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。

过了几年,匡衡长大了,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。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,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,才有工夫看一点书,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。匡衡很着急,心里想:白天种庄稼,没有时间看书,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。可是匡衡家里很穷,买不起点灯的油,怎么办呢?

有一天晚上,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。背着背着,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。他嚯地站起来,走到墙壁边一看,啊!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。于是,匡衡想了一个办法:他拿了一把小刀,把墙缝挖大了一些。这样,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,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,读起书来。

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,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。

关于成语的故事5

孙康映雪

晋代,有个叫孙康的书生,幼时家贫,无钱买灯油,不能夜读,只有早早睡觉。

他觉得这样白白浪费掉时间,非常可惜。一天夜里,他从睡梦中醒来,把头侧向窗户时,发现窗缝里透进几丝光亮。

原来,那是大雪映照出来的,孙康心中一动:映着雪光,可否读书呢?

他回屋拿书,在雪地中一试,果真可行。

于是他立即穿好衣服,便在雪地上看起书来。手脚冻僵了,就起身跑跑。

此后,每逢有雪的晚上,他都如此。正是这种苦学的态度,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,终成一位饱学之士。他也成为天下学子的楷模。

关于成语的故事6

关于成语的寓言故事:眼盲心明

有一个眼睛失明的少年擅长弹琴击鼓,邻里有一个书生过来问他:“你有多大年纪了?”少年说:“15岁了。”“你什么时候失明的?”“3岁的时候。”“那么你失明已经有12年了,整日里昏天黑地,不知道日月山川和人间社会的形态,不知道容貌的美丑和风景的秀丽,岂不是太可悲了吗?”那失明的少年笑着说:“你只知道盲人是盲的,而不知道不盲的人也实际上大都是盲的。我虽然眼睛看不见,但四肢和身体却是自由自在的。听声音我便知道是谁,听言谈便知道或是或非。我还能估计道路的状况来调节步速的快慢,很少有跌倒的危险。我全身心地投入自己所擅长的工作中去,精益求精,而不浪费精力去应付那些无聊的事情。这样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,我不再为眼睛看不见东西而感到痛苦。可是当今某些人虽然有眼睛, ……此处隐藏1945个字……。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,可是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。

吕不韦说: “异人贤智,结交天下宾客;经常思念太子和夫人。”他劝说华阳夫人以异人为子,立异人为嗣子,将来老有所倚,享福不尽。

华阳夫人被说动了心,认异人为嫡子,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给异人送去许多钱物,请吕不韦做异人的老师,异人的名声在诸侯国盛传开来。

公元前二五七年,秦攻邯郸,赵王想杀异人。异人和吕不韦买通守城官逃出邯郸,返回了秦都咸阳。

异人回国后去见安国君和华阳夫人,吕不韦建议异人穿上楚服。

果然,华阳夫人很高兴,她说:“我是楚人,你是我儿子,穿了楚服,我很高兴。”安国君遂给异人改名子楚。

秦昭王死后,太子安国君即位,即孝文王,立子楚为太子。秦孝文王不久就死了,子楚即位为王,即秦庄襄王。吕不韦是头号功臣,庄襄王拜吕不韦为秦相,封文信侯。食河阳洛阳十万户的租税,有家僮万人,成为秦朝“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”炙手可热的人物。他收买下来的奇货经过囤积,终于换来了无法估量的名利。

庄襄王死后,十三岁的太子赢政即位,吕不韦仍做丞相,把持朝政。

关于成语的故事12

从前。有一口很深的井。里面住着两只青蛙。一只叫小绿一只叫小黄。他们从来没有出过这口井。天天看着和井口一样大的天。常常幻想着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。终于有一天。来了场暴风雨。雨水把井填满了。他们趁着这个机会跳岀了井去。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副美丽的画面。在这里有花,有树,有河,有草。他们觉得非常惊奇,于是他们决定到其他地方去看看,闯一闯。小绿去了一片森林。这里有小鸟,小虫,小鹿还有许许多多它的同类,让小绿交了许多朋友,非常开心。于是小绿在这里住下了。而小黄去的地方。却是另外一个世界。他来到一个有高楼,有大厦,有房子,有飞机的地方。他来到这城市。这里有很多的人。非常喜欢吃野味儿。比如说"青蛙"。它害怕自己有一天也变成餐桌上的一道美食。还不如井里安全。于是。她就想回到井里。从此井里只有一只青蛙了。

关于成语的故事13

从前,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: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。其中,一个人要了一篓鱼,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,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。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,他狼吞虎咽,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,转瞬间,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,不久,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。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,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,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,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,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。

又有两个饥饿的人,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。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,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,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,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,来到了海边,从此,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,几年后,他们盖起了房子,有了各自的家庭、子女,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,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。

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,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;一个人目标高远,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。

【小故事大道理】: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,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。有时候,一个简单的道理,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。

关于成语的故事14

在我没上小学的时候,有次妈妈带我去爬山。当我爬上座山峰时,我自豪的对着天空大喊:“我爬上世界最高的山了!”

妈妈摸了摸我的头,笑着说:“你真是只井底之蛙,世界上比这高的山多的是。”妈妈的话音刚落,我就接着问:“井底之蛙是什么?”妈妈回答说:“是只井底的小青蛙呀!”我好奇的问:“我明明是人,你为什么说我是青蛙呢?”妈妈笑着说:“井底之蛙是个成语,形容个人没有见识。”我又问:“成语又是什么呢?”“这个……你还把我问住了,我们去买本成语故事看看吧!”妈妈说。

后来,妈妈真的给我买了本《中华成语故事》。每天晚上,妈妈都要给我讲几个成语,故事生动又好听,我总是听得津津有味。成语故事里有填海的精卫和追日的夸父,还有画蛇添足的人和守株待兔的人……

现在,我长大了,是名二年级的小学生。我已经可以自己阅读《中华成语故事》了。慢慢地我明白了:个成语就是个故事,个成语给我讲述了个道理。不知不觉地我学会了好多成语,它就像条船样带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。

我们中国有这么多成语故事,中国真了不起呀!本《中华成语故事》可以让我更多的了解中华文明。

关于成语的故事15

德高望重的成语故事

北宋时期,有个名叫富弼的人,字彦国。他出身贫寒,从小读书勤奋,知识渊博,举止豁达,气概不凡。当时有位前辈见过他后,赞叹说:“这是辅佐帝王的贤才啊!”

富弼二十六岁踏上仕途。四十多年里,他对北宋王朝竭诚尽忠,在处理外交、边防、监察刑狱、赈济灾民等事务中,取得了显着的成就,不断加官晋爵,先后担任过仁宗、英宗、神宗三朝宰相,成为天子倚重、百官景仰的名臣。

仁宗庆历二年(1042年),北方的契丹国屯兵边境,要求宋朝割让关南的大片领土。朝廷决定任命富弼为报聘使者前往敌营谈判。在交涉中,他不顾个人的安危,慷慨陈词,列举两国数十年来结盟友好的历史,劝说契丹王放弃割地的要求,成功地维护了本国的利益。他先后两次奉命出使,第一次赴任,正逢女儿因病去世;第二次上路,又闻报小儿子出生,他都没有回家看上一眼。归国以后,朝廷为了褒扬他的功绩,先后授予他枢密直学士、翰林学士和枢密副使等要职,他都谦逊地再三辞谢,不肯就任。

庆历八年(1048年),黄河在商胡决口,洪水泛滥成灾,河北六七十万灾民仓皇南下,涌向京东地区。当时,富弼正遭到政敌的谗言诽谤,贬谪到青州为官,他在境内腾出公私房屋十多万间来分散安排灾民,并出榜向当地百姓募集粮食,加上官仓中的全部存粮,都运送到各地散发。到第二年,河北小麦大熟,很多灾民都扶老携幼返回家乡。富弼为国家招募到兵员一万多人,民间颂声载道。天子特派使者前来慰劳,并授任他为礼部侍郎,富弼却辞谢说:“这是臣应尽的职责。”

富弼为人谨恭慈和,即使当了宰相以后,也从不居功自傲,以势傲人。无论下属官员或平民百姓前来谒见,他都以平等之礼相待。神宗熙宁五年(1072年),富弼年老退休,长期隐居洛阳。一天,他乘小轿外出,经过天津桥时被市民发现,马上纷纷跟随观看,使热闹的集市顷刻之间变得空无一人。

司马光曾称颂他说:“三世辅臣,德高望重。”这个评价是非常符合事实的。

——《辞人对小殿札子》

妙语点拨

在北宋的宰相中,富弼和文彦博是老寿星:文彦博活到92岁,富弼活到80岁。八十载悠悠岁月,六十年官宦生涯,富弼的人生长河可谓波澜壮阔。这里撷取的几朵浪花,可以观照到他勤学苦读,克己奉公,为官清正,赈济灾民,视民如子,谨恭慈和,无愧于“三世辅臣,德高望重”的称号。

德高望重的近义词和反义词

【近义】德隆望重、年高德劭

【反义】无名鼠辈、德浅行薄

成语是我国语言的瑰宝更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,成语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运用十分广泛。

《关于成语的故事15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